蜿蜒流淌的涡河见证了千年沧桑,也倒映出亳州城乡十年蝶变。
“公园多了,风景美了,楼越变越高,城也变得越来越大。”
“搬进新村后,再也不怕下雨出门两脚泥了。”
“以前从合肥开车回家要4个多小时,现在坐高铁一两个小时就到了。”
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微变化,都回响着亳州人民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。近年来,我市高能级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,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43平方公里扩大到118平方公里;城镇化率由32.2%达到43.2%;全市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355个;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461公里、农村公路1万公里;同时,城市建筑错落有致,公园绿地花团锦簇,基础设施日益完善……
城市在长大变美的同时,我市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,打造宜居生活环境,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。
一座生态宜居、产城融合的现代之城,正向我们走来。
亳州正在长高长大变美(资料图片)
长大变美 城市更宜居宜业
每当驻足涡河畔,86岁的张付祥老人思绪常常回到十年前。“那时候从大地桥到105国道的涡河两岸还没有景观带,现在真是漂亮多了,大家早上来晨练,晚上来跳舞,热闹得很。”张付祥说。
十年来,城市发展到哪,沿河景观带就延伸到哪。市区宋汤河、凤尾沟等河道两岸的景观带和沿河公园也建成投用,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
“公园多了,风景美了,楼越建越高,城也变得越来越大。不知不觉中,感觉亳州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了。”张付祥说,亳州的变化,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。
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年前。那年,作为亳州城市副中心的北部新城刚刚开始建设。省委、省政府推动南北合作共建的亳芜现代产业园区,刚刚经省政府批准。
十年之后,一个承载亳州人无限历史记忆的现代繁华高地崛起在亳州城北部。随着药王大道改扩建工程完工,新华北路、元参路、香附路等交通要道建成,极大缓解了城区北部的交通压力,而即将通车的汤王隧道,将给北部新城的繁华注入新的动力。临涡北路景观带、陵西湖湿地公园的建成使用,不仅改善了北城的自然环境,还吸引了更多的商家前来投资兴业,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这里安家置业,开启美好生活。
放眼城市南部,亳州高新区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的变化,也可谓日新月异。
初秋的傍晚,在亳州高新区市政公园,市民或漫步绿道,或湖边观景,孩子们嬉戏的笑声飘扬,一幅市民乐享美好生活图跃然眼前。
“记得2013年来到市政公园时,周边还在建设,周围也没什么小区,附近一看就是农村,冷冷清清的。你看现在变化多大,公园里每天都很热闹,附近不仅一个个小区建起来了,还建了学校、商场,已经是繁华的闹市区了。”市民吴华山说。
始建于1993年的亳州高新区,2013年由原亳州经开区与原南部新区合并而成,进入发展快车道,2019年1月变更为省级高新区。2021年,亳州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42.68亿元,财政收入为22.9亿元。十年发展,亳州高新区已成为宜居宜业的活力之城、创新之城、幸福之城。
沿着亳州城南继续前行,一座产业新城出现在眼前。十年来,亳芜园区实现了从无到有、由小到大的华丽变身,实现了规划全覆盖、土地全报批、征迁全完成、基础设施全建设、项目全填满。产城融合,一座新城平地起。
过去十年,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43平方公里扩大到118平方公里,增加了1.7倍。全市常住人口由484万人增加到498.6万人,城镇化率由32.2%提高到43.2%,市中心城区朝着百万人口大城市目标快速推进。三县县城建成区面积也扩大到114平方公里,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协调并进。
同时,城市承载力大幅提升,功能更加完备。2021年末,市中心城区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43公里,公共供水管道长度1214公里,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31万立方米/日,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%,绿化覆盖面积4698公顷,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。
俯瞰谯城区五马镇济广高速与盐洛高速亳州枢纽处(资料图片)
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在行动(资料图片)
利辛县城北镇徐田社区的孩子们在村中的亲子乐园玩耍 (资料图片)
城乡统筹 乡村绘就新画卷
一排排三层小洋楼整齐划一,干净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,道路两侧栽满了绿化树,走进谯城区十八里镇侯桥村东方新村,一幅乡村田园图徐徐展开。
村民吴亚飞的农家小院里有假山、有喷泉、有鱼池、有花有草,墙上镶嵌着一个大大的福字,展示着主人的幸福生活。
“搬进新村后,生活条件改善多了,再也不怕下雨出门两脚泥了。没事散散步,给花浇浇水,身心愉悦。”吴亚飞说,他原来居住在十八里镇侯桥村张岳庄,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,生活很不方便。
东方新村自2020年3月被批准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单位后,4月开始建设,2022年顺利通过验收。村内新建房屋210户,合并刘庄、张岳庄2个自然村,复垦土地300亩,投资1550万元用于道路、下水道、广场、村部、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“现在的居住环境与以前相比,真是一个天上,一个地下。”用村民吴家庆的话说,原来居住在老村,又差、又脏、又乱、又臭、又霉,一到夏天,蚊蝇乱飞。“新村开建,我第一个举手赞成。”
全市很多农民和吴家庆一样,通过中心村建设,从破旧的村庄里搬进了美丽的新村,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。
实现全面小康,重点在村镇。美丽乡镇、乡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一脉相承,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工程、新载体。近年来,我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,紧紧围绕“生态宜居村庄美、兴业富民生活美、文明和谐乡风美”的建设目标,扎实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全面落实省级中心村建设工作。
十年来,我市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、水利薄弱环节三年行动计划,实施改厕34.2万户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%;获批省级特色小镇5个,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355个;人工造林37万亩,实现动力电“村村通”……
城镇繁荣,乡村美丽。亳州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、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、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,具有亳州特色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之路。
文明浸润 内化为城市基因
亳州高新区药都小区是最早交付使用的还原小区之一,因年久失修,过去破败不堪、管理混乱,现如今大变模样。
走进药都小区,迎面而来的是修剪整齐的绿树、干净整洁的楼道、粉刷一新的墙壁。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小区管理,机动车全部进入地下车库,和非机动车互不干涉,最让人头疼的飞线充电现象也消失不见了。
这些改变的背后,是文明创建之功。
文明进步是一个城市永恒的追求。全国文明城市,是展示城市整体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,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,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。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“龙头”目标,带动全市群众全面开展创城活动。
创建全国文明城市,犹如一场“幸福风暴”,将“文明”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,注入城市血脉,具化为每个市民的行动,构筑起一座文明和谐的幸福之城。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多了,过马路闯红灯的少了,大街小巷更洁净了……现在的亳州,处处洋溢着文明的芬芳。伴随创建工作的推进,市民素质得到显著提升。
2020年6月,亳州市和蒙城县获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”荣誉称号,谯城区获“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”荣誉称号,利辛县、涡阳县获“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”称号。
2025-08-03,中央文明办公布2021-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,亳州市和蒙城县成功入围。
2025-08-03,中央文明办印发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通报,亳州市以87.72的总分在全国97个参测地级以上提名城市中位列第24名,顺利通过本轮创建周期首次年度测评。
如今,这场共谋幸福的接力仍在进行。
回首来时路,从硬件建设到公共设施,从人居环境到道路交通,从城区到乡村……多年来,在文明创建的路上,一个个富含素质内涵的影像拼接起来,被定格在“文明亳州”的发展进程中。
一“路”见证 亳州驶入“快车道”
今年8月,亳州机场航站区工程正式开工。这预示着全市人民日思夜盼、翘首以待的“飞天梦”更近了一步。目前,机场飞行区道面影响区土方填筑已基本完成,停机坪、联络道等土面区土方工程已完成40%,围界、排水等附属工程同步实施。
亳州机场项目于2025-08-03开建,预计2024年正式通航。届时,不仅将实现亳州人民的“飞天梦”,还将进一步提升亳州交通区位优势,促进亳州文化旅游客源的开发、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品牌展示,对加快实施“六一战略”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。
2025-08-03,备受关注的商合杭高铁合肥北段正式开通运营,亳州进入高铁时代。历经10次铁路调图,目前高铁亳州南站每日可有60多趟列车开行,客流高峰期时可达到70多趟列车运行,不仅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,更是打通了未来亳州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
“以前没有高铁,我们自己开车回家要4个多小时。现在一两个小时就到家了。我想家了,当天去当天回都来得及!”十年前从亳州搬去合肥生活的徐静静说。
南下北上的高铁来了,“飞天梦”近了,承东启西的城乡公路网也基本形成。
十年来,全市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461公里、农村公路1万公里,县县通高速、镇镇通干线、村村通客车、组组通硬化路,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。一条条干线公路畅通无阻,连接四方,它们纵贯南北、连接东西、辐射八方,织就了一张便捷高效的交通路网,成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大动脉”。
近年来,我市围绕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,全力推进民航机场、高速公路、干线航道、干线公路、农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不断提升我市交通区位优势,以交通拓展空间,完善内联外通交通骨架网络,融入更大经济圈。
目前,亳蒙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,涡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有序实施,“水陆空铁”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,亳州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。
展望未来,作为连接中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桥头堡,亳州正在抢抓国家战略多重叠加的乘数效应,全面实施“六一战略”,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,向着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迈进,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,让幸福在“家门口”落地生根。 (记者 曾莹莹/文 张延林/图)